GetImage_2.png 

                                       韓信爺

  韓信(生?約公元前196歿),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歷  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後貶為淮陰侯。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 “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韓信 熟諳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為戰術家 韓信 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將領,其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祂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韓信故里碑.jpg

                                 韓信故里碑                                     

     韓信 為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祂。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祂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當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邀為門客,但不為其妻所容,“食時信往,不為具食”,韓信憤然離去,“釣於城下”,但所獲不能果腹。一漂母見韓信飢餓,便把自己帶來的飯分給他吃,一連數十日。韓信 十分感激日:“吾必有以重報母。 漂母聽了非常生氣,“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進食,豈望報乎!”信聞之,深感慚愧。

韓侯釣台.jpg                          

                                   韓侯釣台

漂母祠.jpg                                   

                                      漂母祠

    漂母祠,位於江蘇淮安楚州區城西約三華里的古運河堤畔,蕭湖之側,有“韓侯釣台”,相傳是西漢軍事家韓信少年時代釣魚處。韓侯釣台 北方即為漂母祠,紀念曾供給韓信飯食的漂母。據傳原祠在淮安東門外,明成化初遷西門外淮陰驛,後移今址,現存為1979年重建,1982年再度修葺。祠中有對聯多副,多歌頌漂母濟食韓信,助人為樂,不圖名利,據收千金等高貴品質。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想侮辱韓信,說:“雖長大,好帶刀劍,怯耳。《史記·淮陰侯列傳》並當眾侮辱祂說:“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史記·淮陰侯列》韓信 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祂是個怯懦之人。  

ap_F23_20100907042734466.jpg                                             

         韓侯故里 胯下橋原址 圖為重建牌樓 

 陳勝吳廣起義後,項梁也渡過淮河北上,韓信 此時帶著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祂做郎中。韓信多次給項羽獻計,項羽不予採納。劉邦入蜀後,韓信 離楚歸漢,做管理倉庫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後來 韓信 坐法當斬,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了,韓信舉目仰視,看到了滕公夏侯嬰,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夏侯嬰覺得此人話語不同凡響,看祂相貌威武,就放了祂,同祂交談,很欣賞祂,於是進言漢王。漢王讓封 韓信 一個管理糧餉的官職,沒有發現祂與眾不同的地方。

 

 韓信 多次同蕭何交談,蕭何也十分賞識祂。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從長安到達南鄭,就有數十位將領逃亡。韓信估計蕭何等人多次在劉邦面前舉薦過自己而漢王不用,也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軍中有人向漢王報告“丞相何亡。”

ap_F23_20100907010508474.jpg                                   

    在中國的正史和野史中,就流傳三四個版本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地方。蕭何追韓信歷史上趨向比較一致的、也是最可信的一處地點,就是在四川巴中往北行九十八公里與陝西交界處的,過去屬於蜀國現如今屬於陝西管轄的漢中市南鄭縣的寒溪河邊。正如古詩詞所云:不是寒溪一夜漲,哪來漢朝四百年。

 

   《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大怒,如失左右手。過了一兩天,蕭何前來進見,劉邦且怒且喜,罵到蕭何為何逃跑,蕭何說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 韓信。劉邦又罵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蕭何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表示自己也想向東發展,絕非甘居漢中,定要取天下。蕭何說:“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看在蕭何的情面上同意讓 韓信 為將,但蕭何堅持要再加以重用,劉邦表示可以讓祂做為大將。於是劉邦想把 韓信 召來任命祂。蕭何說:“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

  《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同意了蕭何的要求。 諸將聽說後,都很高興,人人覺得有機會被選拜大將了。等到拜大將時,竟是韓信,全軍皆感驚訝。

拜將台.jpg

                                         拜將台                             

拜將台位於漢中市城南門外,亦稱拜將壇。為南北列置的兩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許,相傳為漢高祖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所築,南台上樹“韓信拜將壇”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閣。史稱:韓信足智多謀善用兵,為蕭何賞識,向劉邦推薦,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並採納了韓信迎三秦東向以爭天下之策,完成了西漢統一大業。

 

 韓信拜將後,劉邦問 韓信 有何定國安邦的良策。韓信問:“同您東向而爭天下的不是項羽嗎?那大王自己估計一下,論兵力的英勇、強悍、精良,同項羽比誰高誰下?”劉邦沉默良久,認為不如項王。韓信再拜,贊同地說:“不僅大王,就連我也覺得您不如項王。可是我曾經事奉過項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項王一聲怒喝,千人會嚇礙膽戰腿軟,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賢將,這只算匹夫之勇。

    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淚,把自己的飲食分給他們。可是等到部下有功應當封爵時,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捨不得給人家,這是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獨霸天下而使諸侯稱臣,可是卻不居關中而都彭城,又違背義帝的約定,把自己的親信和偏愛的人封為王,諸侯對此忿忿不平。諸侯見項王驅逐義帝於江南,也都回去驅逐他們原來的君王而自立為王了。

     凡是項羽軍隊經過的地方,無不遭蹂躪殘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強屈服。名義上雖為天下的領袖,實質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強大會很快變成衰弱的!現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敵人不被誅滅!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功臣,何愁他們不臣服!率領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敵人不被打散!況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馬欣本為秦將,率領秦國弟子已有數年,戰死和逃亡的人不計其數,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和將領投降了項羽,至新安,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現在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

 

    您入武關時,秋毫不犯,廢除秦苛酷刑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國百姓無不想擁戴你在關中為王 韓信。根據當初諸侯的約被安排在漢中做王,秦地百姓無不怨恨項王。現在大王起兵向東,攻三秦的屬地,只要號令一聲即可收服。

 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對韓信言聽計從,部署諸將準備出擊。韓信的這番議論,實際上為劉邦制定了東征以奪天下的方略。

ap_F23_20100907042736856.jpg 

                                 漢韓侯祠 韓信爺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聽從張良之謀,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由韓信指揮此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退兵。

 

   漢高帝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四十萬人與十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致使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軍隊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自剄而死。劉邦於是還至定陶,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

 

 項羽兵敗後,他的逃亡將領鍾離昧因素來與 韓信 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楚王逮捕他。那時韓信初到楚國,到各縣鄉邑巡察進出都派軍隊戒嚴。漢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 ”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 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 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 韓信 建議:“殺 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 ”於是 韓信 把此事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 ”

 

    結果鍾離昧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當亨! ”(《史記·淮陰侯列傳》)高祖說:“有人告你謀反。 ”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祂為淮陰侯。

 

   韓信 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祂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韓信 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悶悶不樂。對於和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感到羞恥。一次 韓信去拜訪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

 

   高祖劉邦高興時常同 韓信 閒談將領們才能的高下,劉邦問:“如我能將幾何?”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問:“於君何如?”韓信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韓信 在被軟禁的時間裡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同時還收集、補訂了軍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

 

 陳豨被封為鉅鹿郡郡守,前來向 韓信 辭行。韓信 辭去左右,拉著陳豨的手仰天長嘆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陳豨表示一切聽從將軍的命令。韓信 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陳豨平素就了解 韓信 的才能,相信祂的計謀,表示一切聽從韓信的指示。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 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有人告 韓信 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裡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這時 韓信 的一位門客得罪了 韓信,韓信 囚禁了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后密告 韓信 要謀反的情況。呂后無明確證據,只有把 韓信 騙來,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說陳豨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韓信因為和蕭何的友情,入朝進賀,呂后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鐘室裡斬殺了祂,並被誅滅三族。韓信 臨斬時說 :“吾不用蒯通計,反為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墓.jpg       

                                        韓信墓

   韓信墓位於靈石縣城南十公里的高壁嶺,海拔1200米,山勢險峻,峭壁深澗,北倚綿山,南接霍岳,東與靈空山對峙,西與秦王嶺相望,乃秦漢時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川陝通衢”之美譽。

 

     公元前196年寒冬正月,大漢開國元勳淮陰侯 韓信 死於長樂鐘室,年僅三十六歲。隨後,韓信三族被誅,數千無辜,血染長安,哭號之聲,傳盪千古,當是時,寒風凜冽,長空飄雪,長安滿城人盡嗟嘆,無不悲愴,皆言淮陰侯一飯千金,不忘漂母;解衣推食,寧負漢皇?蕭何一言便強入賀,欲謀逆者怎會坦率如斯?是侯不負漢,而漢忍於負侯,侯之死,冤乎哉!不日,蒯通被帶到,高祖親自審問。 “當日汝與 韓信 之言,究竟為何?” 蒯通道:“吾相韓信,言其面不過封侯,背則貴不可言。因說之背漢自立,則可三分天下也。”

 

     高祖又問:“然信有何言?” 蒯通長嘆一聲道:“韓信言:'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見利而忘義乎?'” 高祖頓時愣住,良久沒有說話,眼淚卻在眶中打轉了。蒯通又嘆道:“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淮陰侯之功也。然彼竟不聽臣言,心念陛下解衣推食之恩,而引軍南下,敗項王於垓下,交兵而歸楚,勸進於汜水,迎陛下於陳,觀此種種,豈有反心?嗟夫,昔日楚漢之命皆懸於彼,彼卻毫無反心,今天下已集,且無權無兵,彼竟心生反意,而勾結陳豨,欲謀不軌,韓信真乃一愚人哉!”對於蒯通的反問高祖不忍再聽,便轉過頭去,揮手道:“置之!” 

    象棋是中國傳統棋種。它的來歷傳說不一,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始創於西漢統帥百萬大軍的 韓信。  

    劉邦統一西漢王朝後,屢建戰功的大將 韓信 被呂后誘捕入獄。韓信 自知壽命快到頭了,就打算在獄中寫一本兵書傳給後人。不料這事被呂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說祂身為犯官,不能擅著兵書。韓信 悲憤難忍,仰天長嘆道:“呂后不但要本王的命,連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當時有個獄卒聽到祂這句話後,跪在韓信面前說:“王爺!你就把用兵之法傳給小人吧!”韓信苦笑了一聲說:“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如今悔之晚矣,怎麼能再連累你遭受殺身之禍呢?”獄卒再三懇求,韓信 只是不允。

 

    一天,這個獄卒給 韓信 送飯時,眼裡的淚花直打轉轉,好像有啥要事對韓信說,又忍住了。韓信 一看他的神色,便感到不妙,就問獄卒:“大哥,呂后是不是要對我下毒手了?”獄卒忍不住哭出聲來。韓信 大笑道:“打完兔子殺獵犬,射盡飛鳥折良弓嘛!從古至今都是這樣,沒啥可怕的。”說罷,叫獄卒坐下,韓信取來一根筷子,在地上畫了個方框,又在框中畫了一條“界河”,河中寫了“楚河”、“漢界”四個字。接著又在河界兩邊各畫了三十六個小格,並說:“本王一生助漢滅楚,屢立大功,到頭來卻死在一個女人手裡。你平時對我百般照料,今生今世我再沒機會報答你了,就把生平所學的奇術傳給你吧。”祂說著叫獄卒取來紙筆,把紙裁成三十二個小塊,佈在方框內界河兩方。一面的十六塊紙片各寫著帥、仕、相、車、馬、炮、兵等字,另一面的十六塊紙片上寫著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字。

 

    擺好後,韓信 邊移動紙片邊告訴獄卒:“這個方框就是千軍萬馬的大戰場,兩面各代表一方的軍力。用兵之道,貴在主帥多謀善變,通盤籌劃、奇正配合,以不變應萬變……”並具體地教獄卒如何跳馬、出兵等。獄卒邊點頭邊稱讚:“奇!王爺真是個奇人啊 ! ”

                                                               

    從那天起,韓信 每天都和這個獄卒守著方框(棋盤)研究兵法。不久,韓信 被呂后殺死,那個獄卒也逃走了。他躲藏在一個深山,搭了間草棚,開荒種地,全家人自耕自食,一有空閒,就專心研究 韓信 授給他的奇術。因紙片易爛,就換成了扁圓形小木頭坨兒,為好區別又染成紅黑兩色。又據“奇”的諧音,把“奇”叫做“棋”,還寫了一本《棋譜》傳給了他的兒子。後人認為棋雖可布陣,但不是真的兩軍作戰,只是一種象徵,所以稱它為“象棋”。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南方稱“鷂”,北方稱“鳶”。相傳,風箏的發明人是大軍事家韓信。垓下之戰中,韓信 以“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的軍隊團團包圍,為了瓦解楚軍的軍心,韓信 派人用牛皮製成風箏,上敷竹笛,夜晚放到高空中,風吹著笛子發出淒涼的聲音,漢軍和著笛聲唱起楚國的民歌來。楚軍聽到了鄉音,都想念起故鄉來,鬥志渙散了。結果,楚霸王一敗塗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唐朝趙昕也在《熄燈鷂文》中說:垓下之戰時,韓信製成風箏,讓張良坐風箏上天,高唱楚歌,楚歌傳到楚營,動搖了項羽軍心。宋朝的《事物紀原》中還記載 韓信 曾利用風箏測量距離之事。

                                 

 相傳 韓信爺 以前長年在外領兵打仗,為了避免軍士官兵想家,所以發明了麻將,讓士兵打發時間。士兵退伍後依然繼續沉迷而流傳下來,因此有了[韓信設賭安軍心,世人敬拜為賭神這句話,所以 韓信爺 被稱為賭神。(是真是假 , 小弟就不知道了 ,  只能說中國人賭性真是堅強ㄚ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