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 集應廟.jpg 

                           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 集應廟

 

2.jpg
                               

                    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 集應廟 正殿


 3.jpg          

            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 集應廟 保儀尊王 林氏夫人
 

  安溪縣在福建省中部,鄰近同安縣,後周顯德二年(九五五年)設清溪縣,宋宣和三年(一一二一年)改名安溪,該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為茶葉的重要產地。文革期間,該廟被拆毀,直至公元一九九五年旅外僑胞 高春景先生返梓,關心家鄉歷史文物,倡建捐資,大坪則位於安溪的西北隅,海拔甚高,因地處偏遠,早期相關大坪的文獻敘述並不多見。在乾隆二十二年重修的《安溪縣志裡惟一有關於大坪的祖廟—「集應廟」的記載,只有寫著:「相傳其神能驅疫禦亂。」,而並沒有明確地說明其神為何  ? 

 

  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寺廟台帳》還記錄了相傳許遠曾任這些宗族的押遷官,保護其族民的遷移的故事。在台灣,民國四十年代台北高烶深所寫的安平高氏族譜志略》中則有這樣的說法 :

 

  主神之來歷,無文獻可考,依傳說記述。相傳:唐開元忠義真源令 張巡於安祿山謀逆時與睢陽太守 許遠,死守河南睢陽城殉節。巡死三日援兵救至,十日賊死,賊亡住民德之,立廟睢陽,歲時致祭,號雙忠廟,以祀二神及殉難部
將,禱之必驗。後追封張巡為東平忠靖王(尊號保儀尊王),許遠為都督(尊號保儀大夫)。相沿至唐季,黃巢亂華,名門閥族相率遷閩,沿途帶有 保儀尊王香火,遇難必告,及安堵就緒。
 
 
  元末再避亂遷入安溪大平,高、張、林三姓,遂於大平建廟(集應廟)。 ……附說:或謂宋真宗時,遼大舉攻掠澶州,帝親征曾顯神靈救駕,經楊元師奏上,封保儀尊王。因文獻無徵,未肯確定。又謂保儀尊王系一姓鄭者,為閩時押閩官,愛惜遷民,有墳墓在大平可證。姑錄以竣……。
 
 
          在高先生所著的大坪集應廟保儀尊王簡史概錄中說到 :
 
〈境主集應廟保儀大夫簡介〉: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大平社,集應廟,境主保儀大夫是何時代來大坪?依據廟宇柱聯,文曰:從宋主,時作境主,大宋千古,大平千古(下聯)忠君王,以封尊王,保君一心,保赫一心。」(此聯對,授封尊王后敬撰的)左證大夫是北宋(約一零四三)楊文廣平閩十八洞後的押遷官,保護遷民來大坪墾荒,與遷民同甘苦,引導種殖勤耕,撫慰遷民安家落戶,星移物換,遷民漸漸地,發跡昌盛,共享和樂。遷民感動贊稱大夫為恩公,沿久轉稱尪公。死後葬在大坪社,溪尾大阪。
 
 
  宋先民感其恩德,全境議定起蓋廟宇,請鄭大夫出壇,擇廟地在大坪社溪尾,由鹿谷嶺來龍,坐向己亥兼巽幹,丁已丁亥分金,龜形。興建集應廟,供諸善信崇敬。到乾隆乙已年(一七四九年)西甲張廟盛為大阪尪公墓,豎有墓牌一塊,文曰:「乾隆乙已年(五十年,一八七五),皇宋保惠鄭公墓,張朝盛立。」尪公確係姓鄭,諡名保惠。
 
 
  北宋建廟,何時維修,無文字記載,直至道光乙酉一八二五年,全境三姓,再興舉較完善地維修,專人到鄰縣惠安,聘請著名石雕匠張來,精雕大龍柱一對,(尚存)石獅一對,大門、窗、大門堵等,廟勢雄偉壯觀。著名石匠,親雕石香爐壹個,敬謝尪公,雕刻文字「道光乙酉年菊月四日,集應廟,惠邑張來弟子敬奉。」香爐正面中堵,精雕全弄龍頭圖案(尚存),此次修葺,距今有一百七十餘年。

 

  臺北景美是安溪高、張和林氏鄉民入墾的地方。安溪高、張、林三姓共同信仰“保儀尊王”。三姓先民入墾景美時,除請去  保儀尊王  外,還帶去其愛妾   林夫人 像和一隻香爐,後由於時日漸久,丁口增加,墾殖漸廣,三姓決定各自分業,採取拈鬮,結果高姓拈得 保儀尊王、林姓拈得 林夫人像,張姓拈得當年分香時那只香爐,因而有景美高氏集應廟、木柵張氏集應廟和武功國小附近的林氏集應廟。現在景美高氏集應廟中供奉的 保儀尊王,就是清代康熙年間從安溪大坪集應廟的 保儀尊王分靈的。現時,全台有大小“集應廟”六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