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艋舺 054.jpg 

 

  艋舺助順將軍廟,本名晉德宮,又名助順將軍廟,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主祀明代尚書助順將軍黃道周,是西門町的角頭廟。祭典日期是每年農曆十月初二。

  助順將軍廟由惠安移民從原鄉分靈來台。清朝台北地名「將軍廟街」因此廟而得名,大約是今日武昌街、昆明街、漢口街、康定路所圍成的地帶。「將軍廟街」是大稻埕與艋舺間的重要道路,周邊便逐漸形成族群角逐之地。  

  目前為一橫式的廟宇建築。原有二殿,前殿已經因康定路拓寬被拆除,現只存正殿,而正殿為歇山重簷屋頂建築,是台北市內現存木結構歇山重簷屋頂建築之一。正殿之木結構有對場作,在台北市是僅次於大龍峒保安宮的精美對場作建築。

  將軍廟初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其後雖陸續修建,雕刻、結構仍具一定歷史價值。 以前是船頭勞工祭拜神,此廟見證地方發展歷史,臺北地區僅二處,具稀少性。

 

淡水.艋舺 085.jpg

 

淡水.艋舺 069.jpg

 

淡水.艋舺 070.jpg

 

淡水.艋舺 056.jpg

 

淡水.艋舺 077.jpg

 

淡水.艋舺 078.jpg

 

淡水.艋舺 076.jpg

 

淡水.艋舺 071.jpg

 

淡水.艋舺 074.jpg

 

淡水.艋舺 082.jpg

 

淡水.艋舺 053.jpg

 

淡水.艋舺 052.jpg

 

淡水.艋舺 081.jpg

 

淡水.艋舺 057.jpg

 

淡水.艋舺 058.jpg

 

淡水.艋舺 051.jpg

 

淡水.艋舺 080.jpg

 

淡水.艋舺 037.jpg

淡水.艋舺 073.jpg

 

淡水.艋舺 079.jpg

 

淡水.艋舺 038.jpg

 

淡水.艋舺 039.jpg

 

淡水.艋舺 059.jpg

 

淡水.艋舺 093.jpg

 

淡水.艋舺 064.jpg

 

淡水.艋舺 094.jpg

 

淡水.艋舺 061.jpg

 

淡水.艋舺 062.jpg

 

淡水.艋舺 065.jpg

 

淡水.艋舺.jpg 

 

 淡水.艋舺 066.jpg

 

淡水.艋舺 068.jpg

 

淡水.艋舺 046.jpg

 

淡水.艋舺 047.jpg

 

淡水.艋舺 048.jpg

 

淡水.艋舺 045.jpg

 

淡水.艋舺 049.jpg

 

淡水.艋舺 050.jpg

 

淡水.艋舺 097.jpg 

 

淡水.艋舺 033.jpg

 

淡水.艋舺 034.jpg

 

淡水.艋舺 035.jpg

 

淡水.艋舺 040.jpg

 

淡水.艋舺 043.jpg 

 

淡水.艋舺 041.jpg

  

淡水.艋舺 036.jpg

  

淡水.艋舺 042.jpg 

 

淡水.艋舺 086.jpg

 

淡水.艋舺 088.jpg

 

淡水.艋舺 089.jpg

 

淡水.艋舺 090.jpg

 

淡水.艋舺 091.jpg 

 

淡水.艋舺 095.jpg

                                               W020081208340690026415.jpg 

    黃道周相

  黃道周族人移居台灣

 東山銅陵黃道周的子孫後裔有許多人于明清時期移居台灣,繁衍子孫,黃姓是遷移台灣的東山島第二大姓。他們的後裔在台灣繁衍,使人口逐步增加。如黃道周的侄兒、舉人黃驤陛,曾在鄭成功父子政權中擔任職務。連橫先生《台灣通史》載:“黃驤陛,字陡甫,大學士黃道周從子也,天資醇篤,讀書數百回乃成誦,誦即焚之,終身不忘。明天啟四年舉于鄉,設教裏中,及門多成才。北都陷,與裏人林蘭友合糾義族抗賊(即抗清——筆者注),及福建破,浮海入臺,與徐孚遠諸人旅浪憑吊,久亡卒。”黃驤陛出生於銅山黃道周故居深井村。清軍入關後南下,唐王朱聿鍵入福州,黃道周擁之建立南明政權,號隆武。

 

  黃道周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招募義師北上抗清兵敗,慷慨就義于南京,中國歷史又增添一位獻身於抗禦外侮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福建為清軍佔領,隆武帝死難。黃驤陛與裏人林蘭友率義軍旅投奔鄭成功帳下,他曾在鄭軍中擔任文職,後隨鄭成功部隊渡海入臺“驅荷復臺”。因而與南明抗清義士徐學遠諸人旅浪憑吊,久之卒于台灣。

 當年黃道周許多族人、後裔為了抗清,跟隨鄭成功及其子鄭經入臺,參加“驅荷復臺”後,又積極參與墾荒建設寶島。一直到清末民國期間、建國前夕,還有不少黃姓鄉親包括黃道周後裔家族,遷移台灣。明清時代,政府在台灣、澎湖設澎湖遊兵,長戍澎臺,三年換防,以防外敵,政府抽調銅山、浯嶼等水寨官兵到臺澎守衛、黃姓鄉親也都被派去戍衛,如黃象新,澎湖水師協右營遊擊,戍臺有功。在長達200餘年的班兵輪換制度中,銅山約有4萬餘名官兵分別先後赴臺澎戍衛。其中有部分是黃道周後裔族人。清代銅山詩人馬兆麟賦詩曰:“重洋百里戍台灣,艋舺澎湖遞換班;二百年來人事變,徵夫休唱念銅山。”

 

 在台灣的東山黃道周後裔族人,和家鄉一樣,尊稱黃道周為“黃聖人”,不忘“石齋故里是吾家”(石齋為黃道周號),台灣一些東山籍鄉親家中挂有黃道周像,以教育子孫後代不忘本源。

 

 現住在東山銅陵的臺籍臺胞黃友恭先生,在澎湖出生,他的祖輩早年從銅山黃道周故里深井村遷移到澎湖定居開基,其父黃文華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從澎湖回東山故里祭祖,並娶銅山姑娘林銀杏,生下友謙、友讓二子,住五年後再返澎湖,又生了五子二女,除友恭十一歲從澎湖送回東山老家外,其餘六個兄弟都分衍傳播澎湖、台北、高雄各地。黃文華喜唱崑曲,曾在銅山後街“隆和”崑曲館學藝,他把崑曲也傳到澎湖。他還會做木工,結婚時自己做了一張雕刻精美的眠床,至今還留友恭家成為兩岸石齋後裔來往密切的歷史見證物。

  建廟奉祀 韆鞦景仰

 據台灣出版《寺廟志》記載,台灣民眾為了紀念民族英雄黃道周的高尚節義,在鄭成功時代,就在台灣建廟奉祀,以供韆鞦景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筆者一行赴臺進行文化交流,實地考察了台灣民眾紀念黃道周的史跡:

 

 在台北市艋舺康定路11—13號,坐落著一座奉祀 黃道周 的廟宇,名曰“晉德宮”,也稱“黃府將軍廟”。該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據台灣民眾傳說,係由一黃氏移民由福建奉靈入臺,在艋舺竹巷尾(即今台北市漢口街二段康定路口),先搭蓋一間小廟奉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將軍統一台灣時,民眾為避免清政府責罰,故將黃道周廟改為“助順將軍廟”,以作掩護,名曰“晉德宮”,並配祀福德正神及謝、范二將軍,繼續進行奉祀。同治元年(1862年),一姓李信徒有感於神靈顯應,便籌建廟宇,經過臺胞努力,1921年和1983年擴大重修建廟宇,並增建鐘鼓樓,豎碑石,以重信仰。

 

 晉德宮是一座琉璃瓦與混凝土結構的民族風格的廟宇,屋檐飛脊,雕梁畫棟、木雕、石刻精美,十分壯觀。正殿崇祀黃道周座像,莊嚴肅穆,栩栩如生,偏殿配祀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和觀音佛祖。廟前走廊右旁,豎立一石碑,鐫刻“助順將軍略傳”(即黃道周傳略)。宮廟還有台灣同胞為紀念歌頌黃道周而撰寫的楹聯:

仗節死危疆熱血未寒半壁河山長飲恨

結纓全大義靈旗來下治黎庶沐浴余輝

  

忠烈壯韆鞦只今廟貌崢嶸何處是遜清宗社

雄心在故國到底江山無恙今人想大漢威儀

  

助龍馭以啟疆想當年事功彪炳

順燭津而建廟願斯世靈爽召回

  該廟香火鼎盛說明台灣同胞敬仰黃道周。台灣人民和黃道周在臺後裔為紀念先賢高風亮節,在淡水、宜蘭等地也都建有黃道周廟。淡水鎮黃氏宗親早在光緒年間就從艋舺“晉德宮”分靈,在淡水鎮瀕河北岸(今中正路)建起“晉德宮”,亦名“黃府二將軍廟”,廟內神龕豎一匾曰:“海涯澤波”。該廟雖小而香火十分鼎盛。 

  尋根謁祖深井村

 石齋故里深井村,坐落于銅陵鎮東北隅銅山古城旁,現仍居住著黃道周的後裔,至今已繁衍二十多代,從深井村傳衍到銅陵的南門、觀仔頂、銅缽村等地姓黃的也有好幾千人。深井村前面,由東山縣人民政府豎立一塊文物保護碑,上鐫“黃道周故居”字樣,碑後面敘述黃道周生平。附近有“黃道周故里石”、“黃道周紀念館”,展出黃道周史跡圖片及部分文物。

 

 台灣 黃道周 的後裔常前來東山尋根謁祖。近年來,海峽兩岸學者對 黃道周 學術的研究和交流開展得非常活躍。以稱 黃道周 為“黃聖人”後裔為榮的台灣黃姓宗親,懷著對先賢的敬仰之情,紛紛前來黃道周故里尋根謁祖,緬懷先賢,藉以加強對祖家的密切聯繫。

 

 黃道周 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道德情操和學識修養一向為世人所敬重。作為一個歷史上具有高尚氣節的知名學者,黃道周在台灣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