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_F23_20100722120953467.jpg 

     福建省 晉江縣 東石鎮 嘉應廟  九龍三公

 

 「龍三公」乃南宋末年的魏天忠,與其父魏國佐、祖父魏了翁三代忠臣,明 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感念魏府三代忠良,特追封其三代謐號為「九龍三公」, 俗稱「三公爺」。

 

  魏了翁,字華父,四川浦江人氏,宋嘉定年間(西元一二零八~一二二四年) 任資政 殿學士,曾於兩淮抗金,獻邊防十策。後為奸臣黜退,領其四子南遷泉 州,卜 居白鶴山下,開館講學,稱「鶴山先生」。

 

  其子魏國佐,字延齡,宋淳佑元年(西元一二四一年)辛丑科進士,任江西 潭州、福建漳州推官,宋咸淳年(元 一二六五~一二七四年)元軍侵宋,宋度 宗授魏國佐雲黔粵五軍都統制,率兵抗元。

布袋嘉應廟鎮殿九龍三公爺(王之醮家族 ).jpg

   布袋 嘉應廟 鎮殿 九龍三公爺

                   (王之醮家族拍攝 )

 

   而魏國佐之子魏天忠,宋景炎年間(西元一二七六~一二七七年),端宗授 其御史之 職,與 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 於元軍南侵時,護幼主 端宗趙呈 與 弟 趙禺,南避至泉州,但泉州招討使 蒲壽庚 卻閉城不納,以致二帝失散。

   魏天忠  隨端宗由 東石走張家口至同安劉五店,再航海轉金門,但舟入金門 時,遭元兵追擊,再 走烈嶼投奔漳州白水營,又遇元將阿刺罕率軍追至, 魏天忠與端宗急走九龍 嶺,卻遭元軍包抄圍困。

 

   元將阿刺罕遣使欲迫宋端宗服毒自盡,此時  魏天忠  挺 身而出,著龍袍代 帝飲鴆殉節,以讓端宗脫困。魏天忠  逝世後全身發黑,兩眼圓 睜,立而不 仆,當地百姓感其忠烈,將其葬於九龍溪畔虎頭山,並造「魏公 墓」供人瞻 拜,並於每年的農曆五月初四(魏天忠殉節日)祭祀 九龍三公。

 

   至元朝覆滅,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於洪武二年(西元一三六九年)特追封其三代為「九龍三公」尊號,並敕建「昭明宮」奉祀。之後「九龍三公」成為福建泉州晉江十都東石仙跡境莆陽蔡氏玉井戶、珠澤戶、西霞戶及紫雲黃氏、聚書丁氏、蘆山蘇氏居民所虔誠奉祀的保護神。日後隨其子孫渡海來台建廟奉祀,因神蹟顯赫,有求必應,逐漸遍及台灣各地,成為民間著名的神祇。 

 

    在台灣有許多奉祀「九龍三公」的廟宇,如位於台北市雙園街的「艋舺青龍宮」、台南市安南區安和路的「溪寮頂代天府」,以及鹿港的「竹安宮」,但最著名的莫過於嘉義縣布袋鎮的「嘉應廟」,就連嘉應廟所在地,也因此取為「九龍里」。

新塭嘉應廟1.jpg 

                                     新塭嘉應廟 (九龍三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