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順天尊   陸府王爺秀夫神像.jpg

                                                 威順天尊   陸府王爺秀夫神像

                                                       (金門 萬安堂 供奉)

  陸秀夫(1237年-1279年),字君實,楚州鹽城(今江蘇鹽城建湖縣)人,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西元1256年)與文天祥同年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五歲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祂和陳宜中張世傑以及楊妃等人帶着宋度宗的兩個兒子七歲的益王趙昰和四歲的廣王趙昺。同年益王趙昰在福州做皇帝,定年號「景炎」,是為宋端宗

                                                                                                                                                                                                                                           

  端宗任命 陸秀夫 為簽書樞密院事,堅持抗元。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得年十歲,陸秀夫 與 張世傑 共同擁立宋端宗的親弟弟七歲廣王趙昺為皇帝,定年號「祥興」,楊太后垂簾聽政。趙昺即位後,封 陸秀夫 為左丞相,與 張世傑 共同輔政。 

 

  祥興二年(1279年),元朝 張弘范 大軍大舉進攻 厓山 的 趙昺 流亡朝廷,崖山海戰中,宋軍全軍覆滅。趙昺聞知被嚇得大哭大鬧,已亂作一團。陸秀夫不願做元軍俘虜,先逼迫自己的妻子投海自盡,接着勸説趙昺「國事至今一敗塗地,陛下當為國死,萬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轍。德祐皇帝遠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接着將趙昺的玉璽栓在趙昺身上,接著背起年僅八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後宮諸臣,從死者眾。」「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萬餘人。」。自此,南宋王朝覆滅。

 

                          2宋少帝陵 旁的 陸秀夫 背幼帝投海殉國雕像.jpg

                                            宋少帝陵 旁的 陸秀夫 背幼帝投海殉國雕像

                                             3陸秀夫紀念館 位於 建湖縣 建陽鎮 景忠巷.jpg

                                             陸秀夫紀念館 位於 建湖縣 建陽鎮 景忠巷

                             4陸秀夫紀念館.jpg

                                                       陸秀夫紀念館

   

  陸秀夫 歿後,與張世傑、文天祥齊名,被稱為「宋亡三傑」。今廣東省江門市的新會有紀念 陸秀夫 負幼帝跳海悲劇的宋少帝陵三傑祠等。 陸秀夫 的後人輾轉遷徙到廣州的從化定居,地點叫錢崗村。

                          5台北縣雙溪鄉,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七年 西元186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雙溪鄉民的信仰中心。.jpg

 台北縣雙溪鄉,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七年 西元1868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雙溪鄉民的信仰中心。

                          6台北縣雙溪鄉 三忠廟 正殿.jpg

                                                台北縣雙溪鄉 三忠廟 正殿

 

   位於福建夏門 同安 洪塘鎮三忠宮村的三忠廟(舊稱宮),始建於明代,是紀念南宋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 護主抗元事蹟的著名宮廟,香火歷來興旺,而且遠播海內外。據傳該廟的分爐有一百多座,是古同安境內“三忠王”香火的祖廟。

                          7同安洪塘鎮三忠宮村的三忠廟.jpg

                                             同安洪塘鎮三忠宮村的三忠廟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三月,元軍攻占臨安(杭州),南宋臨亡。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為首的戰派仍在閩、廣、贛堅持抗元鬥爭。同年五月,益王趙昰在福州即位(即瑞宗),改元景炎,並加封其弟為衛王。十二月,元軍由浙江入閩,福州被佔,閩地一片混亂,百姓顛沛,民不聊生(同安焚天寺的雨華堂、蘇氏'廬山堂'、葉氏'郡馬府'等建築物在此期間均先後遭焚)。由於元軍追擊,陸秀夫護送端宗一行南逃,經仙游至泉洲沿小盈嶺驛道進入同安,曾在三魁山一帶駐紮,後從石潯磁灶尾登舟經金門海面至嘉禾嶼(廈門)五通道,由大擔出港赴潮州,於景炎二年四月進駐官富場(今香港九龍)。

 

  不久端宗海上落水病故,又擁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於1278年改元祥與。翌年二月六日,在山窮水盡回天乏術下,陸秀夫在崖山(今廣東新今之南)抱宋帝昺跳海自盡。張世傑則在退出福建後仍率水軍在廣東沿海作戰,趙昺為帝后任少傅、樞密副使,與元將張弘範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時遇颱風溺死海中。而在此前,文天祥在江西抗元,兵敗被俘已不屈就義。至此宋室趙家王朝歷經三一九年宣告滅亡。同安民眾仰慕忠臣節義,於駐紮處建宮祀之,名三忠宮,宮裡供奉文、陸、張三位忠臣神像,雖然文天祥未到同安,但百姓因其忠義感人,故將三人匯祀,合稱三忠王。三忠宮村也就以宮而名。

                         

                         8.jpg

                        

                         9.jpg

                         10.jpg

   清初兵連禍結,三忠廟被營兵牧馬蹂躪殆盡,僅存遺址。後康熙、乾隆朝相繼修葺,清道光七年 (1827)又鳩金修繕;咸豐十年(1860)又有興修。原來保存二進硬山布瓦頂的磚木建築是鹹豐十年重修的體制,後進廳堂懸有“讀聖賢書”匾額,牆壁嵌有當年修廟的記事碑,大門有同治十年(1871)相傳文天祥降乩所刻的聯語:宗德可行禮,欺心莫進門。廟前有供演木偶戲的室內戲台,中歇三頂為清代能工巧匠精雕的神輦。

 

  三忠廟因年久失修,頹垣敗壁,樑柱蛀蝕,逐於200210月里人聚議翻修,拆舊重建。新廟依原址增高1.2尺,東、西牆體各外擴1.6尺,大門前移62尺,總建築面積180平方米,三面有1.2米寬環廊,前有5.6深、8.9米寬的拜亭。重簷歇山筒瓦頂 通高10.3米,蟠龍廊柱,浮雕牆堵,鎦金木雕,剪粘脊飾,金碧輝煌,倍勝往昔。每年農曆九月十六日,是三忠廟三忠王的神誕,來自同安、金門、台灣世界各地的善士都會匯聚三忠廟,對七百二十多年前的三位忠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頂禮膜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