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伏虎羅漢.jpg 

  在中國佛教領域,最高佛道的 釋迦牟尼佛 (如來佛祖)座下處十八羅漢。 而伏虎羅漢是 十八羅漢 中的第十八位,即是「彌勒尊者」,祂是在清朝由 乾隆皇帝定的。 另一說法是第十八位羅漢是「四大聲聞」中的「君屠缽嘆」。

仙鶴灣洗缽池邊的伏虎羅漢像.jpg 

  在中國江蘇省泰興市中心仙鶴灣風光帶的洗缽池旁,有一尊銅鑄的伏虎羅漢像。 此像與平常寺院裡十八羅漢中的伏虎羅漢像不同,其面貌英俊、目光矍鑠、神情祥和,散坐半依在一隻猛虎前,一臂搭於虎身,手執經卷,閒散自在。 老虎耳目低垂,半臥於地,一掃王者之氣,溫順安詳。 這就是泰興人耳熟能詳的“伏虎禪師”,老人們都稱其為“伏虎羅漢”、“禪師菩薩”,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神奇的傳說。

 

 “伏虎禪師”法名法響,俗姓李,唐末海陵濟川人(即江蘇泰興)。 史載:“僧法響海陵李氏子,年十六出家於廣福寺。”泰興在唐時為濟川鎮,鎮上有兩座大寺院,一座是位於鎮西郭家莊、建於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的水月寺;一座位於鎮中,即建於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的廣福寺。

 

  法響和尚在廣福寺出家後,潛研經藏,嚴守戒律,明了因果,以身作則,“愛惜米穀,雖污穢中必拾取潔而食之”。 精進修持數十年,即得成就。 飯後,法響和尚總在寺後一池塘為常住洗缽。洗缽的方法和別人不一樣,祂把缽一起放在一個大籃子裡,浸在水中用一根棍子反复攪拌錘打。 堅硬的陶缽到祂手裡變得就像棉布一樣柔軟,任其錘打成什麼模樣皆不損壞,洗到最後祂還把缽的裡面像翻布袋一樣翻來覆去地搓揉漿洗,看得人目瞪口呆,鎮中毀僧謗佛者皆被攝服。 此池塘因此得名洗缽池。 法響和尚常常獨自靜坐池邊,凝視虛空,若有所思。 此時總有白鶴伴其左右,和尚回寺鶴即飛離,長而久之當地人即稱此地為仙鶴灣。

臺南北極殿伏虎尊者.jpg 

                                               臺南 北極殿

  唐時的濟川鎮四周荒涼,林深草密,時有虎患危害鄉鄰。 鎮中人常湊錢請獵戶捕殺,皆無功而返,甚至被其所傷。 法響和尚為眾生和諧相處,擇日設齋召虎,杖其脛背,從此,老虎在此地絕跡。 法響和尚將虎趕走後,名聲大作,被稱為“伏虎禪師”,求法者絡繹不絕。

 

  老禪師晚年“於濟川鎮南小孤山建寺以居”,不久圓寂。 “涅槃後弟子造浮屠葬之,名伏虎禪師祠。”每逢天旱無雨,鄉人們都會到祠中將老禪師像抬出求雨,“迎以禱雨無不應”。 後來小孤山崩於江中,“伏虎禪師”祠便向北遷徙,清初“移縣東南蓮子盪”,建禪師殿供奉,當地人稱“伏虎羅漢”或“禪師菩薩”。 後此地便改“蓮子盪”為“禪師殿”,即今泰興市廣陵鎮禪師村。

 

“伏虎羅漢”,這位泰興歷史上的高僧大德,歷盡千年滄桑,至今仍活在泰興人民心中,廣福寺、仙鶴灣、洗缽池、禪師殿等遺跡猶存,已經融入了泰興深厚的文化積澱之中。

 

(資料出處:中國民族宗教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ㄚ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